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
在定西市岷县清水镇,有一门延续了600余年的古老技艺——翻砂铜铝铸造。
从明朝洪武年间的零星传承,到如今成为全村140余户人家的“致富经”,这门技艺不仅熔铸了金属的坚硬,更凝结了匠人的坚守与智慧。
33岁的何小刚,便是这门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人之一。
兑沙:土沙的和鸣 是技艺的根基
小时候,何小刚经常和小伙伴玩沙子;上学后,他每天放学给父亲打下手;再长大一些,何小刚就参与到铸造的具体工作中。
成长在铸造世家,从小耳濡目染,何小刚毕业后,就继承了父亲的这门手艺,一头扎进翻砂铸造行业,这一干就是15年。
“等到自己开始干的时候,才知道做一口锅真的不容易。”何小刚介绍,做一口锅需要十几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要非常精细,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。
制模:精心的雕琢 是匠心的起舞
如果说兑沙是技艺的根基,那“制模”便是它的灵魂。团沙成坯、旋出弧度、拍实定型、分块剪下,再用刻刀一点点勾勒出内壁的纹路,接着在模具上精雕出藏八宝、龙纹等花纹,最后将外壳合在内模上、抹平缝隙、层层加固——一套模具经历这些工序才能慢慢成型,但是浇筑后便会碎毁。
“每个模具只能用一次,因此每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哪怕用料、花纹、款式一样,也会因为匠人铸造时的手感、心情不同,传达出独一无二的匠心之美。”在何小刚看来,每件铜铝铸造器物都是时间与经验的沉淀,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。
清水村的铜铝制品多销往藏区,作为嫁妆或装饰品。“顾客要的不只是个物件,更是份吉祥寓意,这花纹里的讲究,一点不能错。”何小刚说。
模具的“一次性”,让每一件成品都成了孤品,何小刚回到村里继承手艺,就因为这个原因。“别人觉得可惜,但我知道,这模具碎了能再造,可手艺断了,就再也接不上了。”
如今,靠着这些精雕细琢的模具,清水村的铜铝制品身价不菲,一口直径1.2米的铜锅能卖到4万元左右,销往西藏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浇筑:烈焰中的协作 是传承的温度
当模具备好,便到了最惊心动魄的“浇筑”环节。2000多度的铜液在炉中翻滚,红光映红了匠人们的脸庞。
四位男子一同扛起坩埚,默契地将铜液灌入模具浇筑口——这一步容不得半分差池,速度太慢铜水就冷却凝固了。
来源 | 岷县之声 编辑 | 李萌萌 责编 | 刘宇鸿 审核 | 付,林 说明 |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。部分文字、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本平台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