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文化看甘肃:600年炉火不灭的守艺人

[打印]2025-08-18 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3

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

在定西市岷县清水镇,有一门延续了600余年的古老技艺——翻砂铜铝铸造。

从明朝洪武年间的零星传承,到如今成为全村140余户人家的“致富经”,这门技艺不仅熔铸了金属的坚硬,更凝结了匠人的坚守与智慧。

33岁的何小刚,便是这门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人之一。

兑沙:土沙的和鸣 是技艺的根基

小时候,何小刚经常和小伙伴玩沙子;上学后,他每天放学给父亲打下手;再长大一些,何小刚就参与到铸造的具体工作中。

成长在铸造世家,从小耳濡目染,何小刚毕业后,就继承了父亲的这门手艺,一头扎进翻砂铸造行业,这一干就是15年。

“等到自己开始干的时候,才知道做一口锅真的不容易。”何小刚介绍,做一口锅需要十几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要非常精细,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。

翻砂铸造的第一步,是“兑沙”。洮河沙与黄土按特定比例混合,经细筛过滤后用水浸润,沙粒与土末交融成细腻的“糊状”。指尖捻过,既有沙的透气,又有土的粘性——这是祖辈传下的“土配方”,没有文字记载,全凭技术手把手教和经验口耳相传。
每项技艺的起点,都是来自看似简单的摸索。1982年,清水村铜铝铸造技艺被授予“中华老字号”称号;2010年,被确认为“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保护项目。村民们靠着这门手艺,从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农耕生活,逐渐转向“沙里淘金”的手工铸造业。

制模:精心的雕琢 是匠心的起舞

如果说兑沙是技艺的根基,那“制模”便是它的灵魂。团沙成坯、旋出弧度、拍实定型、分块剪下,再用刻刀一点点勾勒出内壁的纹路,接着在模具上精雕出藏八宝、龙纹等花纹,最后将外壳合在内模上、抹平缝隙、层层加固——一套模具经历这些工序才能慢慢成型,但是浇筑后便会碎毁。

“每个模具只能用一次,因此每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哪怕用料、花纹、款式一样,也会因为匠人铸造时的手感、心情不同,传达出独一无二的匠心之美。”在何小刚看来,每件铜铝铸造器物都是时间与经验的沉淀,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。

清水村的铜铝制品多销往藏区,作为嫁妆或装饰品。“顾客要的不只是个物件,更是份吉祥寓意,这花纹里的讲究,一点不能错。”何小刚说。

模具的“一次性”,让每一件成品都成了孤品,何小刚回到村里继承手艺,就因为这个原因。“别人觉得可惜,但我知道,这模具碎了能再造,可手艺断了,就再也接不上了。”

如今,靠着这些精雕细琢的模具,清水村的铜铝制品身价不菲,一口直径1.2米的铜锅能卖到4万元左右,销往西藏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
浇筑:烈焰中的协作 是传承的温度

当模具备好,便到了最惊心动魄的“浇筑”环节。2000多度的铜液在炉中翻滚,红光映红了匠人们的脸庞。

四位男子一同扛起坩埚,默契地将铜液灌入模具浇筑口——这一步容不得半分差池,速度太慢铜水就冷却凝固了。

“老一辈用风匣鼓风,人力推拉到胳膊酸;现在用电炉,省力多了,但那份默契没变。”何小刚说,他和村民们组成的浇筑小组,配合了十几年,一个眼神便知何时抬、何时倾。
这份默契协作,是清水村脱贫的密码:小作坊与合作社“强强联合”,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、代购代销,农户专心生产,140多家作坊形成产业链,让“小铜锅”成了“致富锅”。

然而,传承背后也有隐忧。“藏区市场就那么大,这东西又用不坏,很容易饱和。”何小刚眉头紧锁。
更让他忧心的是传承,为此,何小刚有了新计划:建非遗体验馆,让更多人看见砂与火的艺术;开直播到网上卖,让铜器走出藏区、走向全国。

“政府支持我们搞非遗保护,我们不能让手艺断在这代人手里。”清晨6点,何小刚一如往常般走进了工坊。
砂聚成堆,火炉正燃,他的身影在晨光中忙碌——这是一个传承人的日常,也是这门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坚守。

来源 | 岷县之声

编辑 | 李萌萌

责编 | 刘宇鸿

审核 | 付

说明 |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。部分文字、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本平台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
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